本站使用 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s。
2018年6月27日,公安部发布《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保护条例》”)。作为《网络安全法》的重要配套法规,《保护条例》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适用范围、各监管部门的职责、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义务以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操作性也更强的要求,为开展等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保护条例》的适用范围扩大。所有网络运营者都要进行对相关网络开展等保工作。
《保护条例》确立了各部门统筹协作、分工负责的监管机制,所涉及的监管部门包括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机构、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等。
各国家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的监管权力和职责具体如下表:
定级步骤为:确定定级对象->初步确认定级对象->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核->公安机关
网络等级主要以网络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受破坏造成的危害程度来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中,对于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的情况,最高保护等级只到第二级。《保护条例》将“会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情况下,信息系统应采取的保护等级提高到第三级,即使对社会公共利益没有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这也是本条例重大变化之一。
《保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网络的安全保护等级。意味着系统使用前必须先定级。与此同时,网络功能、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处理的数据等发生重大变化时,需要根据情况调整定级。
《保护条例》在定级阶段新增要求,第二级以上必须经过专家评审、行业主管部门核准。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拟定安全保护等级、统一组织定级评审。
第二级以上网络运营者在定级、撤销或变更调整网络安全保护等级时,需在10个工作日内,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
地点上由之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扩展到县级,更加便捷。
由公安机关对备案材料进行审核,并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
等级保护一般安全保护义务对责任人、安全管理、技术保护制度等要求与《网络安全法》第21条内容对应。同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身份验证、报告时限要求等进行明确。
第三级以上还需履行特殊安全保护义务,包含管理机构、总体规划和整体防护策略、背景审查等。要求落实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措施,并与同级公安机关对接。
新建二级系统上线前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安全性测试。
新建三级以上系统上线前优先进行等保测评,通过等级测评后方可投入运行。
《保护条例》下调了等级测评周期。
对四级网络来说测评周期下调带来部分便利,但并不意味着安全防护和检查要求降低。
与之前一样,都要求网络运营者在等保测评中发现安全风险隐患时进行安全整改。
要求单位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并向备案的公安机关报告。三级网络每年做测评可以看做一次自查。对二级网络来说,可能会每年要向公安机关提交一份自查报告,实际上是对二级网络要求进行了补充增强。
与《网络安全法》要求一致,进行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涉及以下三方协作:
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并落实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保障重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以及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第三级以上网络的运营者,需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处置网络事件时需保护现场,留存数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对于向社会公众提供经营活动的网络运营者,主管部门应当将等级保护纳入审计、审核范围,也意味着相关运营者将被审计、审核。
《保护条例》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要求进行风险识别及风险管控。体现了等级保护定级对象大扩展。
此外,《保护条例》也对测评活动安全管理、网络服务机构、产品服务采购使用、技术维护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等级保护是针对非涉密系统和网络,涉密网络进行分级保护。分级保护定级有三个级别: 秘密级\机密级\绝密级,安全要求依次增强。
网络定级
《保护条例》确定了分级保护网络定级流程:确定涉密网络的密级->本单位保密委员会(领导小组)的审定->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保密局)。
涉密网络运营者规划建设涉密网络,应当依据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要求,制定分级保护方案,采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安全防护、信息流转管控、电磁泄漏发射防护、病毒防护、密码保护和保密监管等技术与管理措施。这也就是分级保护方案需要关注的防护重点。
分级保护项目,需要选择具备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单位承接建设,与建设单位签订保密协议。
涉密网络中使用的安全保密产品,应当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发布的涉密专用信息设备名录中选择,并通过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检测机构检测。
测评审查和风险评估
绝密级网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机密级和秘密级网络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及时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由管理部门评估是否对涉密网络重新检测与审查:
涉密网络不再使用的,需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特定场所及措施处置,不能直接丢弃。
此外,涉密网络运营者要求建立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健全涉密网络预警通报制度,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等。
涉密网络及传输的国家秘密信息,应当依法采用密码保护。第三级以上网络应当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级保护三级使用),需委托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评机构开展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网络运营者应建立密码安全制度、完善密码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密码使用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密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保护条例》的规定处罚基本上依照《网络安全法》,处罚措施集中在警告处分、责令整改、罚款(包括单位和直接负责人)、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级以上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将会被从重处罚。